近期的一系列制造業經濟數據顯示,全球制造業已經出現緩慢復蘇的跡象,與此同時,全球仍面臨著巨大的產能過剩。許多日本制造企業由于產能過剩不得不裁員以求生存,但“V字型恢復”仍見不到一絲曙光。日本東芝此前的大型設備投資已經成為企業沉重的負擔,導致該公司已無力再進行裁員和投資。夏普公司也將把擁有技術優勢、原先僅限于在國內生產的液晶面板業務轉移到海外新興市場。 由于油價暴跌,運輸成本降低,使許多在海外有生產業務的美國公司運費高昂的困擾得以解決,開始加大在海外市場的擴展。而便宜的運費、現成的設備、低廉的成本,也吸引了許多美國公司到中國發展加工制造業務。 在底特律的輝煌一去不復返之后,全球制造業的發展重點正在轉向新興市場,中國與印度正在成為國際制造業矚目的焦點,中國、印度等新興國家正在成為這次制造業格局變化的引導者。中國有整體性優勢,如制造業規模、員工的素質、基礎建設等,特別是中國有更廣闊的市場。中國國際經濟發展研究中心行業特邀研究員羅百輝認為,未來15年內中國制造業前景將是世界最好的。不過,中國企業不能再以低成本優勢去開拓市場,應該把握機會應對挑戰,要走質量取勝和品牌發展之路。全球制造業格局正在演變中,中國企業要想從中獲益,必須考慮資本輸出和技術輸出,而不是繼續靠人力的低成本占領市場,所以現在政府在鼓勵海外投資和拓展高新技術產品市場,一些企業已經取得在海外市場的成功。 |